施政報告前瞻|料交代高才通改良方向 議員倡政府研究人才需求免錯配
【有線新聞】高才通推出近兩年,截至上月收到逾十萬人申請,8萬人獲批,預料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機會交代改良方向,有議員建議政府研究清楚本港需要人才的範疇,以免造成錯配,有高才說政府應創造更多機遇。
北大經濟系畢業的陶泓羽是6.6萬個已抵港高才的一分子,三個月找了四、五百份工,最終找到金融相關工作,他說不算失望。陶泓羽:「尤其香港參與競爭的人想去競爭崗位的都是全世界國家上學後來香港的人,我也是其中一個,跟他們參與競爭我覺得只是身份上不受限,能否爭得過是看你的能力。」他看中香港模式跟國際接軌,計劃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後再去外國發展。
「我絕對是死心塌地的扎根在香港。」同樣今年來港的李發海以武漢大學工程系的學歷獲批高才通,創業做人力資源公司。他認為香港多方面優勢確實是「第一」,不過想留住人才,香港要再增加機遇,「如何製造、增加創業機會,要創造這些機會,不是現成的。現成的你們香港的人已經在了,不需要我們來,關鍵是我們要一起創造這些增量的商業機會,這些基礎的事情香港政府應該多想想。」
高才通原意是填補香港短缺人才,勞福局去年用問卷收集高才通來港就業的情況,不過不是強制形式,政府已經開始檢討認可大學名單,可能納入非百強大學。
選委界議員洪雯認同部分專業領域出色的大學綜合排名未必在全球百大之內,建議政府先向行業「摸底」,研究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例如科學園長期有一系列,差不多1,000個空缺,高才通兩年填補了多少,其實還有很多未填補到,這就是出現了錯配。基礎仍是要做調研我們缺甚麼人、缺甚麼行業的人,根據缺乏的行業找真正頂尖的學校。」
兩年前取得高才通的875人,洪雯估計最終續簽的比例未必有想像中高,認為政府應追蹤高才情況,了解他們留下或不留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