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吞吐量料30年來首跌出十大 業界:仍有免稅港優勢 學者倡海空聯運突圍
【有線新聞】本港港口去年的吞吐量,預料將跌出全球十大,是30年來首次。業界指不代表海運地位有變,強調香港仍然有免稅港優勢,學者則建議發展海空聯運突圍。
葵青貨櫃碼頭曾經是世界第一港,2013至2022年的十年間,平均貨櫃吞吐量接近1,5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不過近數個月不時看到貨櫃架未滿。
香港貨物吞吐量自2005年起被內地及其他港口超越,到2020年已經跌至全球第九,業界對跌出十大早有心理準備,認為香港開關較遲、人手恢復不來,加上成本較鄰近地區港口高,但對香港貨運地位有信心。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十大其實是心入面一條刺,倫敦過往都是重要海運碼頭,它不是十大,你會不會覺得倫敦不是海運中心?不會。我們碼頭吞吐有辦法有爆炸力,短時間可以處理數以千計貨櫃,同一時間我們沒關稅,貨物一入境,便可以馬上集散到整個東盟及中國。」
學者認為海運賣點是成本低,香港這方面難有競爭優勢,未來發展方向都是加強海運轉空運。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及知識轉移主任袁志樂:「主要是一些對時間比較敏感,需要運得比較快及高價值產品,香港在技術或服務方面做得比較好,可以運一些特殊藥物或者活物,例如一段時間香港可以運馬匹,都是香港獨有優勢。」
機管局表示,去年12月空運貨量達41.8萬公噸,按年增加近兩成,亦已回復到疫情前水平,不過袁志樂認為,要加大發展規模,樽頸在於人手短缺。袁志樂:「吸引機師方面,最主要是航空公司責任,包括培訓、晉升,但吸引機師來港工作,都牽涉入境處、民航處不同部門,會不會有些政策或程序可以簡化。」他又說目前香港海空聯運,主要使用東莞物流園,但使用率較低,呼籲政府撥資源增加船期,吸引更多商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