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創未來|近視防控鏡片研商品化 鏡片形狀誤差僅千分一條頭髮直徑 冀AI製造減成本
【有線新聞】小朋友近視問題不容忽視,有初創團隊、專業實驗室和眼科視光學院合作,研發近視防控鏡片,同時亦將研發商品化,供應予認可的光學診所與驗配中心,提供方便、非入侵性,減慢近視增長的選擇。
這副眼鏡看起來沒有甚麼特別,但從鏡片的影子上,可以見到鏡片上其實有一個個圈,這些圈圈正是鏡片上其中一項專利技術,稱為多環離焦技術。科研眼科視光學講座教授杜嗣河:「離焦就代表焦點不在視網膜的前面,在視網膜的前或後都會引致離焦的現象,特別在控制近視上,我就利用將影像放在視網膜前方,我們稱之為近視離焦。我們能夠減慢近視(增長)達60%,假如一個小朋友近視會增至1,000度的話,戴上鏡片後,最終他只會有400度。」
不過其實這項技術早在2013年已經成功研發,並應用於隱形眼鏡上,不過如果將技術直接應用於眼鏡片上,離焦環便會顯眼地在鏡片上呈現。杜嗣河:「如果我們將這些圈圈直接造在眼鏡上,便會很難看,我們光想像就很難看,即使有效小朋友亦不會佩戴,挑戰就是如何可以將這些光學離焦環,無論如何加到鏡片上,都要與普通鏡片一樣,看上去沒有東西亦不會感覺有東西。」
團隊於是邀請張志輝合作,並研發出超精密納米環加工技術。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志輝:「最主要利用了超精密加工機床,再配合天然鑽石車刀,在金屬模具上直接加工、塑形,而加工後的效果是超鏡面的,而這個超鏡面效果的精度,大概是納米的粗糙度,而且形狀誤差達到亞微米級,亦即大概100納米以下,而100納米是甚麼概念呢,其實就等於千分之一條頭髮的直徑,如此幼細的公差,加工這個模具後,便會拿模具去進行精密注塑,然後將鏡片一塊塊生產出來。」
團隊最新在鏡片的生產過程,加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協助檢測和校正,希望通過智能製造減低成本,製造更多鏡片,將產能最大化,既能提高效益,又能為用家提供多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