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畫琺瑯工藝歐洲傳入 中國工匠反覆改良外銷 近19世紀一度風靡全球
【有線新聞】17世紀末,畫琺瑯技術由歐洲傳入中國,中國的工匠掌握技術後,製作很多精緻的裝飾品,反而成為受歡迎的外銷品。
這些文物上的亮麗色彩和精細的圖案是用琺瑯繪製而成,琺瑯是類似玻璃的粉狀物,與油混合後製成顏料,畫在金屬、玻璃、陶瓷等器物上,再經燒製、冷卻就完成。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博士後研究員周穎菁:「畫琺瑯是完全是歐洲傳入新的工藝,在17世紀末的時候,以中國歷史上較晚才到中國,因為清代跟西方或西洋人較有接觸的一個地方,或者是管道就是廣州這個港口,所以廣州是首先掌握到畫琺瑯的工藝和物品的地區。」
周穎菁又介紹乾隆/嘉慶年間的碧筒杯,「魏晉南北朝時候就開始,文人雅士有種特別的飲酒方式,為甚麼?就是荷葉的葉子很大,然後莖也很長,所以他們那時候就會把荷葉中心,聯結莖的那個中心,戳一個口,然後有僕人把酒倒進去。」
然後是鼻煙壺,周穎菁:「因為它是玻璃材質,所以製作更難,因為跟上面的畫琺瑯的熔點更接近。」鼻煙粉是煙草發酵、曬乾,磨成粉再加入藥粉、香料等,以前西方人認為有治療黑死病,以令頭腦清醒等的功效。「歐洲人吸鼻煙是用鼻煙盒,最常見是用尾指沾鼻煙粉,放進鼻孔再吸進來,但中國人覺得直接用手去沾鼻煙粉不太好,他們就發展出鼻煙壼,這個壺蓋上有一個小湯匙,彼此之間可以當是一種飾品,可以互相比較,哪個的鼻煙壺是比較美、漂亮,是請哪位大師畫的。」
中國的工匠反覆試驗、練習,令18、19世紀出產的琺瑯,除了是文人雅士的奢侈品,更是風靡全球的外銷品。周穎菁:「當時法國一個經銷中國東西的商人說,中國人怎麼這麼厲害,可以製作出這麼棒,而且製作量出這麼多,又好又多的琺瑯作品,他們實在太喜歡了。這就有種有趣的情況,這不是歐洲人的東西,反而他反過來讚嘆中國人做得實在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