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文物修復不只還原 選料前須查文獻、過程需時經年 修復師:最重要保留歷史訊息
【有線新聞】很多人以為文物修復,是將破損的器物還原,但其實更重要是,如何保留器物遺留的歷史訊息,所以文物修復師在製訂修復方案時,都要特別謹慎。
照一照、望一望、記一記、刷一刷,這些都是文物修復師做器物修復的指定動作。故宮博物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我們會宏觀地用肉眼去觀察它,同時有些時候我們看不到的時候,我們會借助儀器去看它。一方面就是幫助我們瞭解這件文物的真實狀況,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我們去瞭解古代的材料。」
梁嘉放指,好多人都以為修復,是將破損了的器物還原,但事實上修復概念,是著重如何保留器物遺留的訊息,所以修復的方案多數傾向溫和保守,而修復時採用的物料亦非常嚴謹,不能和文物的原材料混淆,同時不要讓器物受到二次傷害。梁嘉放:「我們的原則是,現在的修復師添加到文物上的東西,不可以混淆文物本身的完整性,我們盡量讓這些材料,它的性能、強度和文物本身是匹配的,而且同時我們保證,我們用的修復材料是可逆的。決定的過程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因為我們要非常非常的小心,非常非常的謹慎,我們使用的任何材料,都要經過查察文獻,當然修復師自己的經驗也很重要。我們會把我們的修復方案,寫在我們的修復方案裡,我們整個記錄的過程盡量的詳細,日後這件文物如果出現新的狀況時,下一位修復師拿到記錄的時候,就能非常清晰清楚知道這件文物,之前經歷甚麼?有沒有用過甚麼材料?」
由觀察、評估、修復,到最後完成需時經年,絕對考驗修復師的耐性,普通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工作沉悶,但偏偏他們就樂在其中。梁嘉放:「在不同的視角下,你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你每次發現新的一些狀況,是非常令人激動的。文物本身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後面其實是蘊含了,非常多的中國文化、中國智慧在裡面,所以我們希望把這些訊息反映出來,同時能保護下來,同時能傳遞到下一代,讓下一代人能夠從中學習,同時也會讚賞它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