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十年 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
【有線新聞】十年來,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並透過持續深化改革,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但一場疫情,對全球包括中國的經濟帶來衝擊,外界關注二十大後,中國經濟發展會否有新路向。
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多方面的突破,國內生產總值GDP由2012年的53萬億元人民幣,翻了超過一倍,至2021年的114萬億,佔全球經濟比重由11.4%上升至18%,繼續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更一直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2019年,人均GDP更首次突破1萬美元關口。
2020年,全球經濟受疫情衝擊,中國經濟年增長雖然只有2.2%,但已是唯一能實現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不過疫情在全球蔓延,始終無可能獨善其身。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討論「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當中提出發展經濟,要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政策,以發展內循環為主體,以高水平開放推進外循環;其中重點是擴大內需,促進科技創新,提高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GDP佔比,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發展和支持;而對外則要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與中國之間的海陸空互聯互通,以需求為出發點,促進外需和進出口,吸引外資投資中國。
為了紓緩企業在疫情下壓力,當局又持續推出一系列的減稅降費措施,要求政府部門勒緊褲帶過苦日子,減少個人和企業稅金,免除部分行政費用,2021年GDP增長達到8.1%。
正當世界各地愈來愈多地方選擇「躺平」,逐步放寬各項防疫措施時,上海這個內地經濟火車頭,今年3月迎來疫情爆發以來最嚴重的一輪疫情。當局採取嚴格的封控措施,居民要足不出戶,企業停產,進出口幾乎停頓,加上俄烏戰事爆發,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今年第二季僅錄得0.4%的增長,要實現全年5.5%的經濟增長目標,難度變得非常大。
外界都非常關注二十大期間,中央會釋放出哪些經濟信號,特別是防疫政策會否有所調整,對短期以至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