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舉行中國國際時裝周 設計中加入中國文化元素和紡織非遺技藝
【有線新聞】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舉行,共有來自12個國家、近230個品牌參展,超過一半的品牌和設計師在設計中加入了中國文化元素和傳統紡織非遺技藝。
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時裝周有逾160場時裝秀展活動,和以往不同,逾半數有份參與的品牌和設計師都在服飾設計中加入了中國文化元素和傳統紡織非遺技藝,傳遞獨特多元的東方美學。當中有來自貴州的苗族蠟染,屬國家級非遺項目,東方十字裁剪和西方立體裁剪並用,使苗族傳統圖騰紋樣呈現得更加立體。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成昊:「我們結合更多的是西方禮服的立體裁剪跟我們中國現代旗袍服飾的一個綜合的結合呈現在一起。強調輕巧、可穿戴的設計用上精緻的刺繡工藝,配搭針織和毛織,除了令時裝展現出非遺技藝,亦能提升服飾的功能性和舒適度,實現將傳統融入日常生活。」
觀眾:「很明顯的一個不同,就是所有的設計師都會把非遺的元素做成我們日常也可以穿的服裝,讓我們感覺到非遺技藝離我們的生活愈來愈近了。」
蕪湖漿染技藝傳承人吳研:「想要發展一定要順應時代,我們就將這種非常質樸的表現力非常強的民間非遺用現代的語言來表現。」
在已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紡織類非遺佔237項。有業內人士認為,紡織非遺技藝與時尚消費融合既可拓闊傳統文化的市場空間,也能為品牌帶來更多創意靈感和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