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助青少年走出困局 新型治療提升重度抑鬱治療效果
當有人突然說「我個腦溶晒」、「我啲內臟消失咗」,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情景,卻是部分抑鬱症患者出現幻覺及妄想症狀時的寫照。近年社會出現動盪和疫情,青少年因缺乏人生經驗,往往在情緒上首當其衝,成為最受影響的一群。精神科專科傅子健醫生表示:「個別較嚴重個案,若缺乏適切治療而導致病情失控,便可能會發展成抑鬱症。患者不僅情緒長時間維持低落,更會出現生理上的改變。」醫生寄語年輕人多傾訴及主動求助,這亦正正是醫生參與非牟利組織利民會《靜音說故事分享會》活動的初衷。
自我摸索建立形象 身心挫折影響情緒
踏入青少年期,身心都不斷快速成長。身體發育需要均衡營養和充足鍛煉。而心理層面的成熟則須透過經歷和社交,在不斷探索下建立和塑造自我。在荷爾蒙的作用下,青少年的情緒往往容易變得波動。加上開始步入成年,難免凡事渴望享有更多話語權。當遇上衝突時,若缺乏適當溝通,令想法不被接受或理解,負面情緒便開始累積,甚至在朋輩間蔓延。傅醫生補充:「現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線上化,若青少年太依賴手機表情符號去表達心情和想法,會令溝通變得過份簡單且極端,缺乏細膩的情感表達,最終反而導致更多的溝通誤會,是其中一個導致情緒問題的主要元兇。」
重度抑鬱衝擊日常 嚴重者有幻覺自殺傾向
傅醫生強調:「每個人也會經歷情緒高低起跌,當然並非經歷不快心情就等於患上抑鬱症。根據精神學的定義,抑鬱症是指患者的負面情緒達致一定程度,令大腦分泌失調導致出現生理及心理上功能變化。例如出現極度疲倦和缺乏集中力,令一些從前能從容處理的事情都變得困難重重;又或是對一向喜歡的事物和活動感到忽然失去興趣或提不起勁。嚴重者更有機會出現幻覺或自殺傾向。因此,及早治療非常重要。」雖說病向淺中醫,現實裡即使患者選擇接受藥物治療,亦有部份個案出現對傳統治療方案缺乏反應,即嘗試過兩種或以上口服抗抑鬱藥,既達到足夠劑量且充分治療時間,病情卻沒得到徹底改善,一般臨床上溝通稱之為「頑治性抑鬱症」。
新型藥物起效較快 助患者穩定情緒
現今治療目標是助患者盡快恢復原本功能,因此藥物的起效時間是一個重要因素。傳統的口服抗抑鬱藥,如調節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藥物,雖有一定作用,但一般需時數星期起效。針對急性病情或頑治抑鬱症,現時可考慮腦電盪或腦磁擊治療,或新型調節大腦谷氨酸的噴鼻式藥物,最快或可數小時起效。患者只需要每星期到醫院或診所使用1至2次,再配以口服藥輔助,便可以短時間內紓緩病情。
傅醫生憶述有一位護士學生患者,從小受年幼不快經歷令自我形象低落。在臨床護理實習期間,因壓力和勾起不快回憶,令情緒變得低落,開始逃避學業、家人及社交,自我封閉起來。期間她茶飯不思,更出現了妄想,感覺身體好像失去了某部分,深信內臟給掏空了,不斷安排身體檢查,渴望尋找被偷去內臟的證據。最後幸得醫護界同學及時發現,鼓勵她及早求診,最後才得悉原來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後來卻又因抗拒診斷而自行停藥,更萌起輕生念頭。有見她情況嚴重,在醫生建議下,她最終選擇使用噴鼻式藥物,病情便立即改善,方發現原來自己只因偏見而耽誤了治療,更領悟出真正的勇氣並非在人前強顏歡笑,而是積極承認和面對問題的道理。
《靜音說故事》突破傳統 分享經歷故事
傳統社會對情緒病及抑鬱症等詞彙帶負面標籤,令患者不敢向人傾訴或求助,現代社會需突破守舊觀念。傅醫生分享:「音樂是其中一個讓情緒得以抒發的好方法。若覺得開口說心事難於啟齒,可以嘗試選一首最能代表自己感覺的歌曲,隨旋律高低起伏,試著抒發情感,在輕鬆的氣氛下也許更容易把心事在人前娓娓道來,打開話題匣子。」利民會所舉辦的《靜音說故事》 在Spotify上有不同過來人分享抑鬱症的故事,寄望各位青少年將心中情緒一一道出,遠離抑鬱。
以上資訊由傅子健醫生提供
利民會網站:https://www.richmond.org.hk/
<即時通>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3512 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