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聆聽建和諧關係 心理學家教你4招成最佳樹洞
關係好與壞,在乎溝通的質素。缺乏溝通,很難互相理解,亦容易演變成紛爭。臨床心理學家崔偉邦表示:「若溝通時分心,例如與家人或朋友吃飯時使用手機,只片面地聽取資訊,沒有真正溝通。」聆聽是溝通的重要一環,但知易行難,就讓我們跟着崔先生的分享,學習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聆聽方式大不同 輕視或損人際關係
聆聽方式大致可分為被動聆聽(passive listening)及主動聆聽(active listening)兩類,前者即聆聽者在對方說話時因沒有全神貫注,以致沒有吸收及理解對方所表達的全部信息,而後者則指聆聽者專注於對方,從言語和肢體語言表達自己正認真聆聽,亦會主動分析及理解對方所傳達的信息。被動聆聽或會對人際關係構成負面影響,尤其是人很容易對自己熟悉的人先入為主,自以為已經知道對方所說內容,懶得認真聆聽,又或急於回應。崔先生解釋:「若對方有很重要的事想跟你說,你卻沒有認真聆聽,對方會覺得灰心。長期被否定時,對方越來越沒有動力去講,繼而只向你講草草交代的說話,甚至封閉自己,損害了彼此關係。」
4個方法 讓你成為最佳聆聽者
要成為好的聆聽者,崔先生有以下4個方法。首先要調節心態,提醒自己進入一個聆聽者角色的狀態,毋須急於回應及找出答案,而專注於聆聽。第二,運用身體語言,不應一邊聆聽一邊做其他事,要用身體、眼神、耳朵、甚至連鼻尖也要向着對方,讓對方知道自己願意及準備好聆聽。第三,表達好奇心,提醒自己不能先入為主,聆聽對方此刻表達的信息與過往的不同之處,透過發問了解更多。第四則是代入對方角色,崔先生說:「若從自身角度看同一件事,你或許會覺得沒大不了及不重要;但從對方角度出發,此事或許是很困難和讓他很憂心。」
代入再覆述 助對方疏理感受
能否代入對方角色,視乎聆聽者與對方的關係及對話題的共鳴感。崔先生建議,即使並非完全同意或無法完全感受到對方所感,聆聽者亦可覆述對方感受,以示自己真的在聆聽。若聆聽者有信心已了解對方感受,可嘗試以更豐富的文字說出對方感受,對方會覺得更被明白,有助對方消化及整理自身感受。
學懂聆聽 解一家三口心結
崔先生分享,曾有父母向他求助,指就讀中學的兒子經常把自己關在房內,認為他情緒低落。經崔先生了解後,原來兒子很擔心學業前途。其實孩子也很能幹,也懂得處理學業問題。他只是希望父母能聆聽自己有關學業及朋輩間的壓力。不過,父母往往只急於提供意見,並未真正聆聽他的感受。崔先生說:「這位男孩要的是父母的聆聽和支持,並非要他們介入或協助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變得更抽離,面上帶着憂傷。其後崔先生向父母講解聆聽的技巧,兒子亦漸漸願意跟父母傾訴,壓力得以釋放,家庭關係亦很快便得到改善。
資料由臨床心理學家崔偉邦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