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腸病患者或需切腸 手術助減排便次數 惟易併發儲袋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有機會因病情而需要完全切除大腸和直腸,但當失去大腸作為緩衝,消化道便變得「直腸直肚」。為減少患者頻繁如廁的困擾,醫生會考慮為他們進行迴腸儲袋肛門吻合手術(IPAA),在小腸末端形成儲袋暫存排泄物。惟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強教授指出:「約有8成患者在手術後會併發儲袋炎(pouchitis),即使使用抗生素也未必能控制難治型儲袋炎,需要較新型的治療方案。」
IPAA手術助患者減排便頻率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大腸及直腸黏膜層會持續發炎和潰瘍,梁教授指出,患者會腹痛、排便次數異常增加,甚至大便帶血等。如患者病情較輕微,醫生會處方局部消炎藥,至於較嚴重的患者則需要接受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作治療。
若果治療無效或出現併發症,便需要進行手術把大腸和直腸完全切除。手術後,糞便會經由小腸直接排出體外。梁教授形容患者基本上是「食一餐屙一餐」,且食物未經完全消化便排出,導致每次排便量少、呈液態狀,更影響營養吸收,構成嚴重困擾。
為減少排便所帶來之不便,患者可選擇開人工造口及造口袋,但較多人選擇的是迴腸儲袋肛門吻合手術(IPAA)。醫生透過此手術將患者小腸末端繞成 J型儲袋後,再接駁至肛門。儲袋可暫存排泄物,減緩大便排出體外的速度,降低排便頻密度。
術後易併發儲袋炎 嚴重者一天需如廁近廿次
惟手術後有機會併發儲袋炎,而目前尚未清楚發炎成因,但梁教授指出:「切除大腸時醫生或會保留少許直腸,才可進行接駁,但這小部分直腸仍會發炎。」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形成儲袋的小腸細菌環境改變,容易併發儲袋炎。
儲袋炎患者的排便次數會更為頻密,梁教授指有患者一天內需如廁近20次 。臨床上,當儲袋炎症狀持續多於4星期,便屬於慢性儲袋炎。不論急性或慢性儲袋炎,抗生素均為主要治療方法,但慢性儲袋炎的患者在長期使用抗生素後,或會變成抗藥性或依賴性儲袋炎。
抗生素治療不奏效 或可考慮生物製劑
梁教授指出,抗藥性儲袋炎即患者對抗生素治療反應不佳;而依賴性儲袋炎患者因需持續服用各種抗生素,如日後受到細菌感染患病,或有機會因身體已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而無藥可醫。幸而,目前患者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以其中一種抗黏附治療生物製劑為例,有研究顯示,接受14個星期療程後,約31%患者的症狀獲得緩解。
曾有儲袋炎患者的病情持續反覆,即使使用過局部消炎藥、類固醇、抗生素等不同藥物,成效皆不明顯。後來他亦接受過不同種類的生物製劑,直至目前接受了抗黏附治療生物製劑後,病情轉趨穩定,期望日後可進一步改善情況。
以上資訊由梁偉強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