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客家花帶逐漸式微 傳承人融入繪畫藝術 推廣客家文化:有獨特美學價值
【有線新聞】盛載著數百年歷史的客家花帶,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逐漸式微,有客家花帶愛好者將傳統花帶編織技藝,融入繪畫藝術,推廣客家文化。
數十條好像髮絲般幼細的絲線,編織成這些圖案獨特的花帶,展現出客家人對傳統美的追求。花帶編織技藝源於明末清初,是客家服飾的重要元素。客家花帶昔日傳統用途包括有涼帽帶、圍裙帶及包頭仔。花帶傳承人趙雅然:「這些都是她們日常穿著衣服的服飾,因為她們要做很多農耕的工作、家務,那她們穿的衣服一半是比較素的顏色。如果有一條很色彩繽紛的花帶襯托在她們的服飾上面,就會很鮮明、很漂亮。」
彩色花帶的背後,亦都代表著客家婦女的身份象徵。趙雅然:「在昔日的客家文化,客家花帶可以顯示女士的婚姻狀況。譬如已婚女士,她們戴的花帶是紅色以及鮮艷的顏色;而未婚的女士,她們戴的花帶一般也是素的顏色,譬如藍色。」
編織花帶主要有兩個工序,以編織客家花帶的雙面圖案為例,首先要處理織花帶用的絲線,編織前先綁好腰帶,把綁結移到背後從而控制力度,然後用筷子將編織器具連繫至腰帶,再將帶線筒上的經線整理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編織,先編織正面,接著就編織背面。
趙雅然跟隨住在粉嶺龍躍頭的客家婆婆學習傳統的花帶編織,至今已織出過百條的花帶,她希望可以把這些珍貴的經驗以及客家技藝傳授給下一代。
趙雅然:「其實我覺得一直也很想留住花帶,它很美麗,留住這些精湛的手藝,那它內裡是充滿智慧的。是以前客家人的文化精神,它有很獨特的美學價值,因為手織的東西出來會有個人的感覺,和機器織是不同。希望這種技藝可以將現代人和現代生活拉近,可以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