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配水庫檢討報告 水務署古蹟辦溝通不足 揭署方對保育欠認知、曾稱該處為「水缸」
【有線新聞】有一百年歷史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一度面臨拆卸,發展局提交的檢討報告,揭發水務署職員對文物保育認知不足,甚至用「水缸」稱呼配水庫,令古蹟辦誤會。
這個一級歷史建築差點在前年被政府拆卸,幸好在各方的大力反對下,配水庫才得以保留。發展局其後成立工作小組,調查古蹟辦與水務署的溝通等。檢討報告一年多後出爐,小組認為雙方的溝通有改善空間。水務署在2017年根據機制諮詢古蹟辦時,用了署方常用的術語「水缸」稱呼配水庫,小組認為這樣的稱呼令古蹟辦有誤會,以為這只是普通的缸。話雖如此,但小組都認為古蹟辦要審慎地索取更多資料,形容只要雙方再行多一步,拆卸的決定或者可以重新檢視。
除了溝通有問題,資料也交不齊。報告提到,現時發展局的技術通告中,列出的文物評估機制沒有訂明水務署等工務部門在諮詢時,要向古蹟辦提交甚麼文件,令水務署提交了不完整或不合適的資料,包括沒提交能展示配水庫橫切面及圓拱的圖則,認為有需要修改技術通告,列明處理有文物價值項目的詳細要求,有需要時亦應安排實地考察。
資料交不齊,小組覺得有第二個可能,就是水務署職員對文物保育的認知不夠,建議要定期舉辦聯合研討會,讓古蹟辦及工務部門了解對方的運作。
有建築學者認為報告的分析很精準,建議古蹟辦可擔當中間人,將民間聲音帶給政府。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例如他知道某個政府部門,水務署提交了一些資料可能有些古蹟,文物古蹟辦就可問區議員。現在也有區議員,他們也要工作。詢問他們可否幫忙諮詢街坊、到底是甚麼一回事,這樣溝通是好的。」李浩然又認為,古蹟辦可多用社交平台直接了解及搜集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