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加價|新機制下與物業利潤掛勾 議員:只佔總利潤小部分 倡改掛勾基本業務
【有線新聞】新可加可減機制第二年套用生產力因素與物業發展利潤掛勾,有100億元或以上可減0.8%,翻查過去十年數據,能觸發最高減幅只得一年。有議員認為港鐵的物業利潤只佔總利潤小部分,應改以基本業務收益掛勾。
去年修訂的可加可減機制,生產力因素與港鐵物業發展利潤掛勾,這部分不論上一年賺或蝕,在機制下扣減至少有0.6%,物業利潤越多、減幅越高,上限0.8%。以去年為例,生產力因素有0.8%減幅,因為前年物業發展利潤超過100億元,至於今年計算票價加幅,因為去年物業利潤只得約20億元,減幅就只有最基本的0.6%。
翻看2014年至今,港鐵物業發展利潤達100億元或以上只得2022年,介乎50億至100億元就有三年,其餘都少於50億元。過半年份物業利潤佔總利潤不足一半,當中以2016年最少,得5億元左右,同年總利潤逾102億,物業利潤只佔約5%。
新界北(香港新方向)議員張欣宇:「港鐵的收入或盈利是來自於車票、車務收入、車站商場、商舖及寫字樓收租、海外投資等,這些才構成港鐵整個基本業務。如果看今年為例,港鐵基本業務(盈利)達60多億元,比去年基本業務的表現,尤其是經常性業務表現進步了很多。這樣的情況下,如果50億元是基於基本業務,今年已可有額外扣減。」
新界西北(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去年賺70億元,原來物業發展只得20億元,大家都知道現在沒人能賣樓,所以它的物業發展收入會大跌,正如『財爺』每年賣地收入少了1,000多億元,赤字就是1,000多億元,未來數年利息高企,我不認為物業發展的數字會增加,但總數(利潤)就可由70億變100億元,甚至130億元。」票價調整機制每五年檢討一次,下次檢討要到2028年,到底能否回應議員甚至市民的期待,就要多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