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耳鼻喉科最長輪候逾兩年 有病人自費打針紓緩不適 冀政府資助減輕負擔
【有線新聞】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動輒以年計,有耳鼻喉科病人輪候期間要自費注射生物製劑紓緩不適,希望政府資助減輕負擔。
「都是無法呼吸、沒有嗅覺。」徐先生前年發現鼻竇有嚴重的鼻瘜肉,要做手術根治,徐先生:「我是2022年6月到公立醫院排期,排了近一年半的時間才第一次見到醫生,最辛苦是無法入睡,一躺下便好像無法呼吸。」
有私家醫生說徐先生這類病人因為無性命之憂,公立醫院一般視為穩定個案。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李學楠:「因為病人太多,很多時如非癌症病人,醫院都會定義為穩定新症,會與其他如普通耳鳴或者其他不危急的病人一起輪候。」
看看醫管局的數字,超過六成半耳鼻喉科專科門診的預約均屬穩定新症,其中九龍中醫院聯網等候時間最長,最長要等超過兩年才首次見醫生。有專科醫生說近一、兩年多了病人為了紓緩輪候期間的不適,到私家診所注射生物製劑。李學楠:「生物製劑是控制身體,一些我們稱之為白介素的物質,能控制白介素便可控制身體的發炎細胞,令鼻瘜肉也縮小了,能幫助病人減少使用類固醇以及施手術的需求。」
病人組織認同在未能縮短輪候時間的情況下,應考慮資助輪候病人注射生物製劑,亦要考慮透過公私營合作令他們盡快得到治療。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始終透過注射生物製劑只屬暫時紓緩情況,可能真的要徹底一點透過手術切除有成本效益的考慮,究竟是7,000至10,000元注射一次,而且未必成功、要持續注射抑或是做手術,從整體的公共醫療角度都有這些地方要思考。」彭鴻昌又說當務之急是留住人手,不要讓情況惡化。
醫管局說公立醫院現時有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瘜肉的生物製劑,已於上月13日納入藥物名冊自費項目中,局方會密切留意臨床醫療及科研發展,聽取病人團體的意見,以善用公共資源及為最多有需要病人服務為原則,檢討名冊及資助範圍,強調須確保資源運用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