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中大文物館設龍紋展 介紹歷代風格、文化演變
【有線新聞】今年是甲辰龍年,龍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是備受尊崇的神話動物,中大文物館展出多件與龍相關的文物,介紹歷代龍紋演變的風格及背後的歷史文化背景。
矯健的體態,雄渾有力的龍爪,能走、能游、能飛,可以翻騰四海雲水,亦可以呼風喚雨,龍的形象和神話故事深入民心。不過,這種對龍的描繪並不是自古流傳至今,事實上,早期的龍紋並不容易辨認。直至春秋戰國時代,龍才呈現較為寫實造型,在宋代,隨著經濟發展,百姓的審美標準改變,慢慢便出現我們現在理解的龍紋。
中大文物館副研究院員童宇:「這塊走龍紋磚,早期的龍是比較瘦削、矯健。這一塊紋磚的龍,身軀比較肥碩,壯大。譬如說,它的腦袋也比較大一點,跟早期比較接近野獸、比較尖和小的額頭是有點不同的。這件龍紋磚其實就比較符合當時北宋一些童話文字,提出那時候的畫家畫龍的一種定式,稱為『三停九似』。」
所謂「三停」是指畫龍者要將龍身折成三個部分,包括龍頭至龍頸、龍頸至龍腰,以及龍腰至龍尾。所謂「九似」便是指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耳似牛、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以及掌似虎。這種龍紋繪畫的範式,令龍擺脫了早期的獸性。
童宇指,過去幾千年,龍的形象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演化,但龍在華夏民族的象徵意義始終如一。「首先我想龍的地位在中國的文化也好,在藝術也好,地位是很重要,是一個比較吉祥的象徵。這些跟西方文化裏,龍是比較貪婪或者具破壞性,這種起源是很不同的。隨著社會慢慢發展 ,龍和虎亦都組成一對守護獸,青龍,白虎有時候在武藏裏作為一個守護、鎮武的神獸,亦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變成象徵方位的四神獸。所以一直以來龍的形象都是比較正面的。」
在清代,與皇權有關的文物不少都以龍作為主題,除了宮廷常用的瓷器,就連乾隆用的御墨都畫上雙龍作裝飾。童宇期望巿民在欣賞龍紋之餘,亦可以了解背後的歷史文化演變,提升鑑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