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龍形象各異 內地官媒紛採「Loong」 學者解釋最初採「Dragon」用意
【有線新聞】踏入新一年農曆甲辰龍年,龍成為今年的主角,不少商場或公開活動都有龍的展品,迎合新年氣氛。龍的英文翻譯,最廣為人知是「Dragon」,內地近年愈來愈多人把龍的英文「Dragon」改譯為「Loong」。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印記的中文專有名詞,採用音譯會比較巧妙,例如功夫「Kung Fu」、豆腐「Tofu」等,故將龍譯為「Loong」,亦愈來愈多人接受。
龍的翻譯爭議多年,但近年愈來愈多內地新年活動都係採用「Loong」,而非「Dragon」,其中央視春晚吉祥物「龍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 Chenchen」、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的報道中,亦將龍年譯為「Loong Year」。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表示,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著作提到中國的龍,當時的注音是「Loong」,但他後面解釋的時候依然使用「Dragon」。彭萍指,在馬可孛羅的《東方游記》就有「Dragon」這個詞,從外形上觀察,馬可孛羅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西方的「Dragon」有一定相似之處。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了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就將龍譯為「Dragon」,這個詞一直延續下來。
學者解釋音譯較巧妙 如功夫、豆腐
南京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教師程水英表示,英文翻譯時,對於一些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印記的中文專有名詞,音譯是一種比較巧妙的翻譯方式,可以向譯語讀者輸入源語文化訊息,例如功夫「kung fu」、豆腐「tofu」、粽子「zongzi」等。程水英說,如今將龍譯為「Loong」,愈來愈多人接受。
多名熟悉中國文化的學者認為,「Dragon」是指歐洲神話中形象兇悍的虛構動物,大多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則是「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是吉祥、高貴、勇敢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