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八和會館「新秀計劃」設進階培訓 以舊帶新助經驗傳承
【有線新聞】傳承粵劇需要提升新晉演員的表演質素,香港八和會館主席龍貫天說會為「新秀計劃」第一梯隊學員,推出進階培訓,他又認為吸引年輕觀眾入場對傳承粵劇十分重要。
粵劇界向來重視培訓新秀,八和會館2012年在粵劇發展基金以及康文署支持下設立「新秀計劃」,並通過康文署的「場地伙伴計劃」在油麻地戲院演出,至今累積培訓了約170名新秀,現時仍然參加計劃的約有110人。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龍貫天:「以前的新秀可能只有30歲,但今天已40多歲,是否還似新秀?但名義上是,但應該說他們已經成長,應該有另一個層次去幫他。4個字,以舊帶新。我們比你們年資長,我們以舊帶新。因為我見到很多新秀,他們已上了職業班,演得很好,但怎樣可以更好,將來他們會代替我們,到他們代替我們的時候,便把這經驗跟下一批說。
龍貫天將於今年下半年為「新秀計劃」第一梯隊學員,引入「以舊帶新」進階培訓計劃,由6位藝術總監擔任導師並負責挑選學員,導師會聯同經驗豐富的名演員一起指導學員演出指定劇目。
除了培育新人入行,也要吸引觀眾入場。研究粵劇多年的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去年發表一項粵劇觀眾觀劇動機調查,訪問3,400多名市民,其中60歲或以上及31至59歲的受訪者,都把「表演質素」放在考慮觀看粵劇的首位,而「個人(演員)」則分別排第2位和第3位。梁寶華:「演員需要知道觀眾的口味,或者他們為何買票看粵劇,這對演員的生存和發展很有啟發、很重要。」
2009年,經粵港澳三地共同申報,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後粵劇表演場地增加,場次和入場觀眾人數都上升,但近年觀眾的增長就出現瓶頸。龍貫天認為可以嘗試將粵劇與其他表演藝術結合,粵劇的傳統和特色會保留,這種跨界演出可以令年輕人較易接受粵劇,吸引更多新觀眾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