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阮兆輝唱南音名曲《客途秋恨》 「依字行腔」旋律天成 學者讚生命力強
【有線新聞】明年是南音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有南音演唱者和學者說,要把握其藝術特質,可以從曲詞格式及演唱方式等方面入手。
阮兆輝示範南音著名曲目《客途秋恨》,他不但是粵劇名伶,12歲就開始演出,而且長期鑽研南音,成為備受推崇的南音演唱者,「南音最大的元素是造句,四組七字成為一套,用很多個四組、用很多套合成一支曲。」
南音是一種廣州話說唱藝術,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2014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的起源文獻很少記載,較多學者認為源自江蘇和浙江一帶清唱的摸魚歌,傳入廣東後又叫做木魚。清代中期可能受蘇州彈詞影響,加入了樂器伴奏,到清末,南音的發展已比較成熟,曲詞和音樂都有固定的格式。
研究南音和粵劇的學者陳守仁說,南音曲詞對平仄的要求十分嚴格,南音另一個特點是「依字行腔」,演唱者依照廣州話的九聲唱出曲詞,旋律就會形成,「九聲其實是很音樂性的語言,我們說話高高低低,其實已構成旋律。『依字行腔』的意思是唱詞裏這個字是上平聲,我們便給它高的腔、高的音;如果是中間的去聲,中間不高不低,就給它不高不底的音;如果是很低的,如下平聲,就給它低的腔。撰曲的人寫出曲詞便可以了,不需要寫樂譜。」
在辛亥革命之前,南音曾被填上新詞,宣揚革命思想,亦開始被吸收到粵劇與粵曲裏,令南音繼續承傳。陳守仁:「一直在承傳,廣州在承傳,香港在承傳。與粵劇無關,自己是一個脈絡,另外南音變身成為粵劇一部分又有它的發展,所以南音的生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