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配合大灣區融合 內地專家籲特區政府以福利吸引人才
【有線新聞】在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了不少措施配合大灣區融合發展,當中包括加強與內地人才流通,同時又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時,可以發揮超越地理界線的限制,與大灣區產生協同效應,專家又有何看法?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不少篇幅都提及要加強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融合發展,而促進人才流通就是,其中一個主要關鍵,包括考慮放寬輸入人才簽證,非本地畢業生畢業後可以留港兩年,涵蓋本地大學大灣區分校畢業生。有內地專家認為,特區政府可以進一步從福利待遇方面著手吸引內地人才。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我覺得比較優厚的薪水是一方面,可能還有一些福利,比如說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無論是內地也好,海外也好,人才他們到香港都會因為生活成本受到一些衝擊,因為香港的最高成本壓力就是住房。」
他又認為,目前香港的大專院校到大灣區各個城市設立大學分校或校區,是未來深度合作的重要發展方向。「香港跟大灣區最突出的一點,是來大灣區各個城市設立大學分校或校區,我覺得這一個是非常好的合作平台,因為香港的大學資源比較好,在全世界有一定地位,通過這個平台使香港的科技與發展、發展、生產要素,跟大灣區勞動力資源產業鏈融合。」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亦提到鼓勵香港年輕人到內地發展,包括將2020年就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恆常化。專家指,觀察到在大灣區創業的港澳生行業五花八門,不只是搞研發和高科技,建議他們事前可以多做研究,看看哪個地區最適合他們發展。彭澎表示:「實際上在內地,我覺得不同的城市區域吸引港澳人才政策有差異,對於港澳生來說,我覺得要對政策進行具體分析。」
對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政府緊密對接,讓「北部都會區」超越地理界線的限制,專家認為可以進一步開放現行的邊境政策,例如在北部都會區設立二線關,甚至港深兩地試行一日免簽,以後再延長,另外亦可以參考以往深圳居民「多次往返」政策,方便相關企業和人員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