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考察科研成果豐碩 改良設備適應南極天氣
【有線新聞】內地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次南極考察中改良多款設備,去適應南極的極端環境,包括完善空間碎片威脅監測系統及地球物理探測儀器。
位於南極的中山站,科研團隊繼續就空間碎片威脅進行監測工作,空間碎片主要在低軌道區域活動,在極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中分布最為密集。科研團隊配合南極的低溫、暴風雪等極端天氣,增強了設備的目標追蹤和網絡通信能力,進一步完善監測系統。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張毅:「中山站的空間碎片監測望遠鏡均在仙女峰上,該位置海拔高並且兩面朝海,風力相較於站區位置更強。極夜期間,科考隊員經常需要在-30℃的條件下長時間工作,我們今年部署的望遠鏡,光學系統和控制系統進行了優化設計,同時我們新安裝了一個觀測倉,能夠實現光學空間碎片望遠鏡和射電天文望遠鏡的遠程控制和全天候監控。」
考察期間,科研團隊亦有透過無人機和磁力梯度儀,在南極進行地球物理探測,並且利用地震探測方法取得冰蓋和冰下基岩的數據。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劉國峰:「說到地震探測,它是需要一個震源激發地震波,地震波在冰蓋和冰下基岩內傳播,遇到界面以後它會反射回地表,我們在地表布設了檢波器,來接收這些反射回地表的地震波,以實現對冰蓋和冰下基岩的探測工作。」透過這種探測方法,可以了解地質結構和構造,判斷冰蓋的運動方向和潛在的移動速度,取得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