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合成名人聲音影像 專家警告屬侵權行為
【有線新聞】內地近年有不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行騙的個案,有網店更用AI技術,出售名人的合成片段牟利,有專家認為做法構成侵權,建議當局加大執法力度。
內地的社交平台,有不少用人工智能技術製作而成的假片段,當中有冒稱是企業家雷軍、明星劉德華或是著名醫生等,不只換臉,亦有換聲,目的是吸引網民關注「刷流量」甚至「帶貨」。
有網購平台最近就出售定制的名人深度合成片段,價錢只需數十元人民幣,有人更開直播教學。內地去年審理了首宗AI生成聲音侵權案,有配音演員提控,指自己的聲音被AI生成後對外出售,最終法院裁定侵權罪成,原告可獲賠償。
根據內地相關法規,指明自然人享有肖像、聲音等權益,任何組織或個人利用信息技術偽造,都屬侵權行為。
有專家指即使是利用普通市民,甚至是動畫形象製作AI合成片段,都有機會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專業委員會專家薛智慧:「從技術角度來說,其實可以利用AI技術來對抗跟檢測AI,當前也有一些典型的AI技術,能夠對這些圖片,或者音視頻進行檢測,來判斷或者分析,這些圖片是否後期加工和合成的。」
有意見認為,當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明確侵權行為的定義和責任,同時加強執法,網絡平台都應該建立健全的審核和舉報機制。